新闻
聚焦新冠肺炎疫情
当前位置:新闻 > 务新闻 > 正文

襄阳襄城叛逆厌学疏导学校咋办

由于家长期望过高的孩子厌学问题,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,调整预期;如果是孩子和老师彼此不喜欢,家长需要耐心的疏导孩子的情绪,做好和相关老师的沟通。老师的初衷无非是让家长简单介绍一下自己。家长和老师可以很快熟悉,简单介绍自己是那个孩子的家长,真的没有必要这么煞费苦心地介绍。为了缓解群体中的尴尬局面,一些家长不得不找出各种原因。这个理由虽然牵强,但大家都很清楚,所以自我介绍就不了了之了。

孩子对小学生活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于家长的语言和态度。如果家长常说“再不听话,送你去上学”“让你老师来管你”“再这样下去,上小学了看你怎么办”,这样就会让孩子对小学产生“小学很可怕”“老师是来惩罚我的”等负面印象。

1.我们要给小孩打好""预防针"",让他们了解,每个人都是要去学校的,不论你如何耍赖、卖萌,父母都不可能做出退让的。我们要让孩子看到决心,其次要拿出对比,同样的孩子,别人可以做到,相信你也可以做到,这种情况下,给孩子增加信心,鼓励他,也许孩子会去尝试,而上学无非是一个适应过程,他适应了学校,就能适应社会,而最终不会被淘汰,此时有的父母会无狠心,然而孩子只要看到希望,就会形成习惯,以后你再叫他去上学,就会出现各种""状况"",比如肚子疼,今天不舒服,或者就是心情不好,能不能明天再去!

2.父母对于孩子的焦虑主要来源于会拿我们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,还包括对于我们未知人生的恐惧,过度焦虑从而产生的这种恐惧感,使家长甚至想要掌控孩子的一切。

3.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需要在还没有上学前就开始培养,这样对孩子以后的社交有很大的帮助。所以家长要铭记,和孩子讲话的时候要学会尊重孩子。尊重孩子的想,尊重孩子的生活方式,尊重孩子的需求。千万不要总是数落、忽略、嘲笑孩子。

4.2、孩子的自身原因了,可能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,课业太过繁重,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心理,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。

5.玩笑归玩笑,孩子毕竟第一次离开父母,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,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度过8-9个小时,家长有点担心焦虑,怕孩子委屈了、受伤了,也是人之常情,但真正的爱是懂得放手,孩子既然已经到了该上学的年级,就有能力自己独立去面对一些事情。

幼儿园过于“小学化”容易让孩子上学前就积累了过多的知识,上学后这些知识将要重新学习,容易给孩子造成厌学情绪。但其实自控力、好奇心、专注力、责任感、勇气和自信心等才是孩子们需要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。如果我们去看一看小学的语文、数学,会发现其中很多学习需要生活经验。相当多的小学生不会做题,不是因为不识字、不会运算,而是因为生活经验不丰富,读不懂这个题、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。如果家长能遵循孩子学习、发展的规律和特点,就不会出现网络上家长辅导孩子作业而自己崩溃的现象。因为读不懂、听不懂,意味着孩子缺乏相应的感受、体验,他们的理性缺乏感性的基础。

“唠叨”背后的本质,是家长的自我焦虑,每一次的过度唠叨都是将自己的焦虑传递到孩子身上,高频率的焦虑会让孩子形成焦虑的习惯。

暑假过后,熊孩子又不乐意上学了。我知道,这时已经不是焦虑了,而是“节后综合征”。我果断的拉着他去上学,他哼唧了几声后看到我没得商量,很快就接受了现实。

虽然孩子知道第二天要上学,但事实上他们对于时间并没有什么概念,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前一天的晚上告诉孩子几天起床。

(责任编辑:王毅 CN096)